城市“边角料”用起来就是“金边银角”——一家民营企业的体育场馆运营“攻略”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里,现如今约着去打球、去游泳、去夜跑的市民比约着去吃饭的人都多。老百姓健身热情高涨,健身需求多样,这给人多地少的上海体育行业不小的压力。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又恰逢周末,上海的全民健身活动正全城热“练”,但大型场馆并没有一票难求,原因在于全民健身实现了“下沉”。
来到位于上海闵行区航中路的体汇+红馆,健身爱好者康宁很难定义这个场馆:“说它是运动馆吧,又有户外泳池和温泉;说它是水上乐园吧,又有室内的文娱表演;说它是个演艺中心吧,还有中医推拿服务;说它是推拿康复馆吧,还有丰富的餐饮服务;说它是个餐馆吧,其实我是和朋友一起来运动减肥的。”
这样一个功能极其丰富的综合性体育场馆,让周边的老百姓在夏日里纷至沓来,甚至吸引了别区的市民驱车一个小时来度周末。一家民营的体育场馆,如何把运动、娱乐、餐饮、文化、健康、商务等功能装进一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内的?从基建到运营,这样的模式是否符合市场规律,进而“可复制、可推广”?
全民健身、群众体育是社会力量参与最多的体育板块,八仙过海各显神通。但在用地成本高企、群众体育要求多元的上海,民营体育企业靠什么“叫好又叫座”呢?记者近期在名为“体汇+”、主打群众运动休闲的民营体育公司进行了调研。
上海仲益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体汇+项目创始人刘诗洋说:“场地场馆是基础,只有有效解决体育场馆用地门槛、行业属性等方面的‘先天不足’,再加上不断优化体育内容,创新体育模式,才能让全民健身真正平易近人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里。这也让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,愿意投资、敢于投资,一起助力全民健身事业。”
截至2019年底,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.37平方米,领先全国平均水平。在此基础上,上海的体育场地增量又该如何“更上层楼”呢?体汇+因地制宜,通过政企合作的PPP模式等,对闲置土地进行创新开发,达到了政府、市民和企业的三赢。
刘诗洋举了两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。一是体汇+红馆项目,通过和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合作,绿化部门提供场地,企业出资2亿元进行建设,建成后产权归政府,但企业获得连续20年的运营权。另一个是体汇+名都体育公园项目,这片毗邻高压线、附近曾有垃圾处理站的土地长期闲置,造成了大量违章建筑出现,环境严重脏乱差。在和当地政府多次沟通下完美体育,体汇+将其改造成了体育公园,不仅解决了附近许多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,周围的整体环境也有明显提升。
“首先要感谢政府部门提供公益性的土地,企业才敢投资建设场馆,最终确保居民体育消费保持合理价位”刘诗洋说,“城市的‘边角料’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就是‘金边银角’,聚沙成塔之后,不仅能给市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健身去处,也让我们这些民营体育公司有了发挥空间,打造兼具时尚和科技感,又融运动健康、娱乐、社交和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生态圈。”
体汇+目前在运营的中大型场馆已经有6个,还有4个在建设中,用户规模成倍增长。应该说,秉持开放思维的“体汇+”模式,通过和政府以及各类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,已经成功打开了增量,并加速将更多更便利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内容带到市民百姓身边。
在刘诗洋看来,全民健身工作也要“请进来和走出去”,运动场馆的建设是“请进来”,开展体育进社区则是“走出去”。“社区体育的便利性非常强,所以市民的参与度就很高,通过社区体育的培育,让市民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,进而通过社区组织运动会等为体育场馆‘引流’。”
体汇+针对上海各区的地理环境,分析各个社区的人员构成,设计了名为“SSC”(体育嘉年华)的产品,以模块化、菜单化、简单化为初衷,经过不同排列组合在各个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,不断丰富体育内容,也让居民在离开家门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。
“体育产业是慢产业,投入马上就要有产出并不现实,首先要有‘打持久战’的心理预期。其次体育场馆用地不是纯商业住宅用地,只有政府部门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宜的‘面粉’,企业才可能自己掏钱建设体育场馆,然后老百姓才能享受到体育消费服务这个性价比很高的‘面包’。第三,企业要充分发挥创造性,通过健康、教育、文化等元素的融合,才能提供各式各样满足不同人群的‘面包’,让体育场馆成为人人愿意去打卡的‘网红店’。”刘诗洋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