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:首体、五棵松体育中心等“双奥场馆”智慧亮相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实习生 陈慧琦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胡宁)1332平方米巨型投影屏幕打造“最美的冰”;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,碳排放趋近于零;“6小时冰篮转换”技术……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开幕在即,一些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的场馆又全新亮相,以更智能、更环保低碳的样子服务冬奥。
近期,“相约北京”系列冬季项目赛事和活动相继举行,北京市海淀区涉及2个场馆3项赛事,包含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、短道速滑世界杯以及冰球国内测试活动,将在首都体育馆、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。这两个“双奥场馆”的转变尽显其智能低碳新特点。
10月13日至17日,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将在首都体育馆举行;10月21日至24日,短道速滑世界杯也将在首体举办。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这里产生14枚金牌。
首都体育馆采用全新的“二氧化碳”冰面,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运用其中。与传统制冷系统比,能效提升20%以上。场馆内还采用了最先进的制冰技术,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.5℃。
11月7日至10日,冰球国内测试活动将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办。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场馆主任陈双介绍,五棵松体育中心是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,它从篮球场馆华丽“变身”,是北京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的范例,将承担2022年冬奥会女子冰球和部分男子冰球的比赛。竞赛馆对标冬奥会要求,进行了房间、场地、伸缩看台系统等大量改造。
原有的30*60米冰面如何满足冬奥会要求的26*60米尺寸要求?场馆设计了两种尺寸可转换冰场,在国内属首次。北京冬奥会后,场馆可通过转换冰场尺寸继续举办各类冰球赛事完美体育官网。
“6小时冰篮转换”技术,是五棵松体育中心最大建设亮点。在设计之初,场内的水泥地板下就预埋了制冷管道。如果同一时期交替有冰球和篮球比赛,可以在冰球场上铺“冰被”,来隔温、缓冲、承重,再在上面搭运动地板、篮球架等,在不破坏冰面的情况下,6小时实现“冰篮”转换。
中关村科学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何建吾介绍,围绕首都体育馆、五棵松体育中心的三场赛事,海淀区组织科技创新企业,共同设计、搭建多个科技冬奥应用场景,将创新技术与冬奥场景有机结合。
他介绍,赛场内部安装有光场阵列相机,实现了对赛事区域的宽视野覆盖;赛场外围布设智慧感知设备,场馆、酒店入口及接驳车辆安装多验合一数字哨点,通过“防疫卡”3秒即可完成“扫码打卡”,每一次出入都将得到健康提醒;智能测温贴还可实现24小时体温管理。
此外,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可有效显示场馆、酒店空气中的是否含有新冠病毒;同时,通过布设消毒机器人、在场馆内的空调安装病原体空气消杀系统等手段,实现环境的无人化自动消杀。为减少数量,海淀区还挑选了一批技术相对成熟的机器人服务冬奥场景,包括冬奥虚拟主播、智能导览机器人、翻译机等。
何建吾介绍,目前,首体已部署智慧感知设备725个、智能测温贴700余台;西苑酒店、玉都酒店、美泉宫酒店、中裕大酒店与瑞成大酒店等5家涉奥酒店部署多验合一智能扫码终端21台,智能体温计约500台,雾化消杀机器人27台;在场馆和酒店布局气溶胶检测设备8-10台。目前,海淀区已完成了近90台车辆的扫码检测装置安装工作。
何建吾指出,海淀区希望通过搭建科技冬奥场景,用科技赋能冬奥,为体育赛事的运维拓展新思路,为全市、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型赛事智能化发展开辟新路径。